15日上午11时15分,长沙佳程大酒店,刚刚飞抵长沙的易中天还来不及休息,就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的媒体。
在家乡媒体面前,易中天认真倾听,笑得爽朗,不想答的问题直接拒绝。当摄影记者提出拍照要求,穿着拖鞋的易教授有点不好意思。 “你们稍等一下,我去换套衣服再出来。”
采访的45分钟不断被各种电话、来访所打断,走红之后的忙碌也可见一斑。“现在的生活都不是我自己能控制的。”易中天对我们说了好几次抱歉。
他说不敢保证自己说的都是对的,但他保证自己所说的都是真心话。
怀念长沙的米粉臭干子
记者:您曾经写过一本《读城记》,但是里面没有写长沙。长沙是您的家乡,您是如何读长沙的?
易中天:我离开长沙太早了,六岁就离开了,实际上对长沙没有什么记忆。很多人都提过这个问题,是不是长沙不好说。不是,实在是很陌生。我父亲原来在湖南大学会计系教学,后来因为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调到武汉当时的中南财经学院工作,我6岁随父亲到武汉,所以对武汉的了解超过长沙。
记者:回到长沙后,还能不能看到小时候长沙的影子?
易中天:看不到,也不可能看到。我原来住韭菜园,舅舅家住在南门口,现在还有个舅舅在长沙。印象中只记得这两个地方。但对长沙的小吃很怀念,(说着说着就说起了长沙话)像臭干子是我非常怀念的,还有一个就是粉。今天一下飞机,我就问欧阳部长(长沙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欧阳晓东)“到哪里搞碗粉呷咯?”
记者:听您讲课时能听出您的长沙尾音和武汉尾音。
易中天:对,我现在是杂七杂八的口音。
记者:您这么小就离开了长沙,长沙话还讲得挺好的。
易中天:在家里和家人都是讲长沙话,所以有个小环境。
对学术关心而不必过度关注
记者:您的书涉及美学、历史等各个方面,是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在没有上《百家讲坛》前,书并不是很火爆,但之后,您的书就很火爆了。是不是传统学术著作要借助大众媒体才能把它炒起来?
易中天: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为什么不好回答呢?首先就有一个问题,什么叫火?
记者:火就是很多读者都关注和读您的书。
易中天:那就引出第二个问题?D?D中国传统文化是否需要大家都来关注?
记者:您作为学者,您觉得是都关注好还是不关注好呢?
易中天:我的看法是,关心但不必过度关注。因为学术研究毕竟是少数人的事情,学术研究也只能是少数人的事情,而且甚至在我看来,现在做学术研究的人还多了,要减员。青岛社会科学院的杨曾宪先生做了专门研究,他有一个数字。我也有这个感觉。学术研究本身是需要安静的,所以作为学术研究这一块,不需要过度关注。
但是,文化又是跟每个人都密切相关的事情,每个人都生活在文化当中,我们不可能脱离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而生存。那么作为关心自己的生存方式,每个人都要关心的。一个“关心”,一个“关注”,我用两个词来区别,要关心,不必过度关注。
记者:网络上、社会上称您的走红是一种“易中天现象”,您认为这种现象正常吗?
易中天:对这个问题,对不起,我谢绝评论。这个问题应该是人家来谈,欢迎大家来谈,唯独我不能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