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肯尼迪图书馆,他标新立异;在卢浮宫前建造玻璃“金字塔”,他惊世骇俗;设计德国历史博物馆,他以现代几何图形挑战视觉……他的作品,被称为现代主义的建筑经典。
然而,贝聿铭把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视作职业生涯最大的挑战。
新馆位于古街区,毗邻世界遗产拙政园和全国重点文物太平天国忠王府。贝老说:难度在于苏州的文化底蕴太浓太厚,新建筑既要融于历史,又要展示未来。整整半年,他闭门谢客,阅读2500年前的“平江图”,阅读大字本的唐诗宋词和昆曲曲谱阅读苏州博物馆3万余件馆藏文物的分类资料……
贝聿铭出身苏州狮子林贝家,18岁赴美,儿时的山洞、石桥、池塘和瀑布铭记在心。他说:“创意是人类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结晶,这是我从苏州园林中学到的。”对建筑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对空间与光影、建材与技术的孜孜研究,形成贝氏建筑特色。岁月流逝,名满天下,但一颗中国心始终跳动不息。他喜欢韩愈的散文和陶渊明的诗。在所有的中国建筑师都在向西方看齐的时代,他致力于为中国发展一套自己的建筑语言!
他把新馆置于院落之间,沿传统的粉墙而上,坡形屋顶弃黛瓦,采用纹理优美的灰色花岗岩,至屋顶,渐渐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自然光透过晶莹剔透的玻璃天棚,流动在室内,让人心旷神怡。
他聘请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陈列专家、建造世贸大楼结构工程师、卢浮宫建筑噪音专家、中国古建和文物专家为顾问。馆内一树一景,都有细致安排。庭院中设计四季莲花池,他询问专家:“能不能让莲花四季开花?”在得到肯定回答后,他笑了;在拍摄电脑合成效果图时,他指着助手拿来的一棵杨柳说,这是北柳,要换南柳。
开馆之时,89岁高龄的贝老邀请了海内外百位朋友同赴苏州,完成人生的团圆。他说:只要我能为中国做出一点贡献的,我一定做。中国在改革,中国在变。中国的前途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