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教育 | 校园 | 济困 | 艺术 | 文化 | 法制 | 体育 | 奥运 | 星座 | 招聘 | 动漫 | 游戏 | IT | 手机
大师云集北京圆明园学院 国学大师季羡林亲临课堂
06级中欧EMBA北京班招生 人大商务外交研究生进修
99个精品项目月赚80万! 人大技术经济与管理硕士
名人首页 我看名人 名人掠影 名人访谈 成名之路 名人传记 名人时尚 名人漫画 活动专题 世界名人录
【滚动新闻】·未来学家托夫勒:控制信息交流会越来越困难  ·何兹全:士不可不弘毅  ·专访国际空间站首位华裔站长焦立中(图)  ·李金华:将着力关注新农村建设资金  ·作家马丽华眼中的西藏文化变迁  
  网信首页 > 名人 > 名人传记
李政道:美国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成就了我
www.wx216.com 2006-09-06   来源:人民网   作者:
收藏此页】 【 】 【打印
     华裔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从小就被认定是“神童”,但他却认为,美国大学“小而精”的实验室、“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成就了今天的他。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曾在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学习。他1946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物理学大师费米教授。1957年与杨振宁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当时费米教授每周至少会抽出半天时间和我面对面讨论物理问题,我们从天体聊到粒子、核子、分子、原子……这种教学模式使我终身受益。”在京出席“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的李政道这样感怀自己的恩师。

  “基础科学研究需要优秀的人才,而培养人才要有好的老师。”李政道一一列举了20世纪上半叶为物理学做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指出他们大都有相当好的老师,而且大部分接受一对一的教学指导。

  “教育分两种。”他说,“一种是普及教育,这很需要,也很重要。另外一种是精英教育,老师带的学生一定不能太多。”

  李政道说,芝加哥大学推行的“一对一”教学模式使该校日后涌现出大量顶尖人才。自1946年至1956年,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只有费米教授一人获得诺贝尔奖。此后10年间,在该校工作或学习过的师生后来摘取诺贝尔物理奖的有20位。

  他指出,良好的研究机制对造就获取顶尖的科学成果也很重要。在物理学领域,很多影响人类认知发展的重要成果都出自“小而精”的研究中心,科学家本人既做研究也做领导。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世界量子力学的理论就诞生在丹麦哥本哈根、德国格廷根和英国剑桥的三个“小而精”的实验室里。

  “费米教授的实验室也是小而精,这就确保成员人尽其职,工作衔接有力。”李政道说。1942年,费米成功地在芝加哥大学的橄榄球场地下室内建立了地球上第一个核反应堆。

  诺贝尔奖大多会发给那些对基础科学研究有突出贡献的人。“哪个国家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哪个国家就有主动权,就能自主创新。”李政道说,“我注意到中国正在做出这种努力。”

  李政道虽然身兼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意大利科学院院士以及中国十几所大学的名誉教授,但他还是非常关心中国的基础科学发展。他创办了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等多个学术组织,建议设立博士后制度和完善自然科学基金制度,创办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为促进中国科学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面对台下众多青年学者,李政道“如数家珍”地告诉他们:爱因斯坦25岁提出狭义相对论,玻尔27岁建立量子论,费米教授25岁提出量子统计学……

  “基础科学研究特别要注重年轻人,应在他们最富有创造力的时候进行重点培养。”他说。

关闭本页
  【 相关链接 】
  全部评论
  昵称:
  热门评论Top5 >> 更多
大学生犯罪 就业压力并非主要因素(评14条)
《桃花朵朵开》--阿牛(评11条)
刘耕宏最新专辑《彩虹天堂》(评10条)
杨再春(评7条)
鲁迅真的过分刻薄么?(评7条)
全国牙防组织认证资格遭质疑(评6条)
网 信 搜 索
查询条件:
查询内容:
点击看大图
网信教育助您成功
点击看大图
关爱贫困学生
名人传记
·大江健三郎忧虑未来
·李政道:美国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成
·老舍先生的时间观念
·品品易中天的“品三国”
·叶倾城:是惊喜还是惊恐
·《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演员感
·影坛喜剧之王周星驰不只是个演员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赫福兹病逝
·王选:当代毕升 方正之士
·黄启均:华帝国际战略豪赌奥运牌
成功之道
   招商广告
北京圆明园学院本科热招
海文学校帮助你考研成功
教育无忧--人才教育门户
金世纪金典课程成就世纪
沪新亚药业邗江有限公司
最权威发育培训中心凯育
迅捷舞蹈!旋转精彩人生
新科海成就高薪IT者梦
人大网络教育学院招生中
浙江长生堂药业有限公司
欧美明星们迷恋靓肤法宝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信介绍  -   网信招聘  -  保护隐私  -  友情链接  -  产品答疑  -  客户投诉
文网文[2006]029号      京ICP证050326  
Copyright © 2004 网信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60014号 电子公告服务许可证050326号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5032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