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球时报记者程刚、谷棣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
编者按 2006年8月9日19时,刚刚从黎以冲突前线回国的环球时报记者程刚、谷棣做客强国论坛,以战地记者眼里的黎以冲突为题与网友交流
访谈全文
【程刚】:各位网友,大家好。我们昨天才从中东回来,今天很高兴能够来到这里和大家聊聊黎以冲突。
【谷棣】:亲爱的网友大家好,我们是《环球时报》两位才从黎巴嫩回国的特派记者。非常高兴跟大家在网上进行交流。
黎以冲突感觉要进入残酷的点球大战
[强国一派]:请问:这次黎以冲突一直不能停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谷棣】:从亲身经历这场战争的感觉来看,这次黎以冲突不能停下来的主要原因一个是阿以矛盾一直不断激化,真主党武装这次绑架以色列两名人质的事件是阿以矛盾在一个特定时期的产物。这里可以打一个比喻,我们感觉这场比赛就像一个国家足球队在和另外一个国家的俱乐部队进行交锋,比赛已经打了很长时间,还没有人吹响终场哨,感觉要进入残酷的点球大战。
为什么说它是一个特定时期的产物?也与美国等大国在中东地区的较量有关。美国一直在指责伊朗和叙利亚支持真主党的武装,这说明这次黎以冲突还有伊朗等问题的背景。目前,法国和美国也提出了一个停火的方案,但黎巴嫩政府对该方案并不满意,以色列和真主党也没有停火的迹象,双方都很强硬。比如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就对西方特别是欧洲一些人士对这场战争造成大量平民死亡的指责进行反击,称他们“没有权力这样做”。我们跟当地人聊,应该称现在黎以之间的交火是战争还是冲突?当地人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半岛电视台和黎巴嫩很多电视台都把这场战争称为“第六次中东战争”但也有老百姓说“战争会有结果,但是冲突会持续数代人”。我也注意到一个细节,在双方死亡的士兵和武装人员中,大批人都是1982年以后出生的,这也从侧面说明阿以冲突为什么一直不能停息。
【程刚】:从我们在当地了解的情况来看,要说不能停息的原因,实在是太复杂了。一个是从黎巴嫩方面来看,这个国家里面分了好多的宗教派别。从大的来说,就有天主教马龙派、伊斯兰教逊尼派、伊斯兰教的什叶派,还有少数民族的德鲁兹人。每一些派里面内部还有更细的派别,而且在这个国家里面有一种感觉,宗派的重要性比国家更重要,这样的话,各派背后都有一些外国支持势力,或者是亲外国的势力。从这里面可以看出,黎巴嫩方面对于冲突的态度就很多。
还有一个是从以色列方面来看,有点骑虎难下。刚开始的时候,它觉得正好有一个很好的时机解决真主党,但是没有想到真主党如此棘手,军事行动的目的至今没有达到。继续下去,什么时候可以把真主党的势力削弱到不能够威胁以色列本土或者建立一个军事隔离区,让真主党的攻击够不着以色列,或许只有到那个时候,他们才会考虑停火。
从冲突双方背后的势力来看,真主党背后是什叶派,什叶派在伊朗、叙利亚、伊拉克等国有很大的势力。伊朗有伊核问题的困扰,很想搞乱中东局面,借此转移世界对伊核问题的注意力。因此,当地也有很多人估计,冲突还没有到最高潮的时候,也许到8月底,真主党在伊朗的操纵下,还会有更大的动作。以色列背后是美国,美国既非常担心这场冲突扩大化,一旦变成什叶派抵抗以色列,甚至反对美国的冲突,乃至战争则伊拉克的局面也有可能变得非常混乱,威胁到美国,使伊拉克战争前功尽弃,但同时美国又想借此机会继续推行它的新中东战略,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它会不断的权衡自己在这个地区的利益,究竟什么时候是最适合的停火时机。现在还不好说。
现在国际社会真正担心,但是又不能拿到桌面上来说的,是像基地组织这样的恐怖势力借此向这个最敏感的地区渗透。这种可能是存在的。
环球时报记者程刚、谷棣
中国记者得到了当地和西方媒体的关注
[一天一地一广仔]:两位大记者能否谈谈你们从黎以冲突前线所取得的收获和辛苦?
【谷棣】:这次我们两位《环球时报》的记者到黎以冲突前线采访,虽然比较辛苦,但也是苦中有乐,在风险中也非常幸运,例如我们两次到黎巴嫩南部最危险的地区采访,都有一定的风险。我们也做了很多采访前的准备,一是仔细研究形势;二是和当地组织、百姓打好交道,请他们给我们提供安全的车辆,非常出色的司机和向导;三是我们也做了一些准备,比如,防弹衣、钢盔、指南针等。防弹衣和钢盔有时是《环球时报》向战地派记者的几样宝贝。上一次是2003年春天胡锡进、宋念申两位同志去采访伊拉克战争。我们在采访中,看到了很多地方被以色列导弹轰炸的场景。以色列的轰炸使我们南下的道路非常坎坷。原来半个小时的路程,现在要走五个多小时才可以到达。
第一次我们在苏尔采访时,刚要离开苏尔就听到离我们采访的地方不远处传来爆炸声,回来的路上,看到很多救护车与我们迎面而过。
说到收获,我们感觉这次能够作为中国平面媒体的记者到黎以冲突的前线去,得到了当地和西方媒体的关注。比如说,黎巴嫩新闻部外国记者管理中心的主任只用了两个小时就为我们办理了采访证件,黎巴嫩《每日星报》还特意说“在这次黎以战争中见到了来自东方的面孔”。我们在街头采访时,还有伊朗国家电视台的记者要采访我们。这也使我们想起2003年伊拉克战争时中国有50多记者到伊拉克和其周边国家采访,显示了我们国家强大的新闻报道实力。虽然,这次来前线的记者不多,但是,我们很好地展现了中国记者的形象。当地老百姓知道我们是中国的记者后,都非常高兴,对我们驻联合国维和官员不幸遇难都表示惋惜,并称黎巴嫩人非常尊重中国人民,两国没有任何矛盾。
[郑华淦]:请问两位记者,在战地采访的各国记者多吗?他们的生命安全有何保障?
【程刚】:我们刚刚进入黎巴嫩的时候,在叙利亚和黎巴嫩的边境上,明显有两股人流:一个是大量逃离战乱的人;另一个就是往黎巴嫩跑的记者。在冲突中采访的记者相当多,因为黎巴嫩没有专门的机构来协调负责各国记者的采访,所以,没有什么数字。但是,在黎巴嫩所有的敏感地区,哪怕是像加纳村这样,因为以军轰炸发生过惨案的地方,村民都快走完了。但去的记者很多。采访战争没有绝对的安全可言,但要说安全系数,比起过去还是大了很多。一个简单的例子是,所有记者的车上,都帖着媒体或者TV的标志,多少可以表明,冲突双方都不会轻易向记者发难。以色列曾经故意的向一些阿拉伯媒体的记者开过火,有一个阿拉伯电视台的记者被炸死。在弹片横飞中,也有个别西方媒体的记者受了一些轻伤。

环球时报记者程刚、谷棣战地照片(点击小图看大图)
第一次真正看到什么叫精确打击
[船山石]:嘉宾,我觉得以色列这个国家真的厉害,可惜一直处于一个战乱纷飞的狭小空间。两位能否谈谈对以色列这个国家的一些切身感受?
【程刚】:我们并没有进入以色列,但我以前去过,这一次我是在黎巴嫩看到了以色列的军事攻击,可以零星的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先说这一次,我们看到了以色列攻击的所有目标,这是我第一次真正看到什么叫精确打击,真的是非常准确,绝对不再是子弹不长眼睛了,想打哪里,打得实在是太准了。比如,以色列的一个主要的军事策略是切断黎巴嫩和国外的交通道路,攻击的主要是各种桥,我们沿途看到了很多桥梁被以色列炸毁,几乎全是在路面的正当中,一颗导弹,最多两颗,就把整个道路炸出一个巨大的坑,全部切断。
但是,以色列也有失误。到目前为止,它一直没有找到真主党的首脑人物。在黎巴嫩,有不少人说起以色列的一个笑话,就是它的特种部队突袭了巴拉贝克的一个医院,要说这次行动应当是非常高效的,直升飞机降落,然后突入医院,抓走了要抓的目标,但那是另一个纳斯鲁拉,根本不是真主党的领袖,看来以色列也是受到了假情报的困扰。另外,以色列刚刚说完他们已经有效的摧毁了真主党武装的军事装备,说真主党不再有很强的打击以色列的能力,话音刚落,真主党武装就发射了据说300枚火箭弹,而且有一些的射程更远,大大超过了海法。这对以色列也是一个讥讽。
不过,被称为袖珍超级大国的以色列确实非常厉害,在一片沙漠上建国,而且在中东,它是一点石油都没有的。但很快无论在农业、畜牧业、能源这些方面它都成为世界上科技水平最高的国家。要知道,以前犹太人是以商人、工程师、会计师著称于世的,现在它能够在农业、畜牧业、能源方面都出现很多世界顶尖的人才,而且把这些方面的生意做到了全世界。比如去过沙漠里的一些吉布茨(像我们以前的公社),那里给人的感觉已经是一片原始森林,实际上,他们在那里就干了50年。
至于说到它处在战乱纷飞的狭小空间,也是由复杂的历史原因造成的。在这里,我们就不多说了。
[番薯仔七世]:【嘉宾】:这次以色列打击什叶派真主党,为黎巴嫩逊尼派铲除了一个长期对手,逊尼派民众是否很高兴?
【谷棣】:这名网友的提问还是非常专业的。这次去黎巴嫩采访,让我们对黎巴嫩这个面积只有一万平方公里出头的中东国家有了新的认识,也对伊斯兰教中的宗派问题有了新的了解。在黎巴嫩由于历史的原因,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的什叶派和逊尼派可以说是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形势。有一个不成文的条例,即黎巴嫩总理要由逊尼派穆斯林来担任,议长要由什叶派穆斯林来担任,总统要由基督教人来担任。但是目前,应该说三派都比较团结。真主党武装是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后形成的一个什叶派组织,主要活动在黎巴嫩的南部地区。这次真主党向以色列发起突然袭击,带走两名以色列人质,激怒了以色列,从7月12日开始,双方的交火一直不断。目前,还看不出,以色列能够铲除真主党的迹象。当地专家说,“真主党的实力依然很强,以色列不可能彻底摧毁真主党的武装力量”。这场冲突已经为黎以两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上千黎巴嫩人死亡,近百万黎巴嫩人逃离家园。这其中也包括逊尼派穆斯林,对此我们也问了他们怎么看真主党的问题。有逊尼派的穆斯林说“真主党抵抗以色列,我们也抵抗以色列,但这次真主党这么做给国家带来了灾难。”还有接受我们采访的人说“真主党抓了以色列的两名人质,可现在我们整个黎巴嫩都成了以色列的人质”。
实际上,黎巴嫩什叶派和逊尼派两派穆斯林早已结束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内战时期的相互敌视。我们问了一些黎巴嫩人,他们说“什叶派和逊尼派在我们这个国家没有什么区别,可以相互通婚,”关于两派的分歧不象在伊拉克那样严重。伊拉克出现的宗教矛盾也是美国入侵伊拉克造成的。这里还可以跟大家交流一下,还有不少中东问题专家在和我们交流时认为“基地的本?拉登就是一个反对什叶派和逊尼派相互残杀的人”甚至他们说“前不久被美军打死的基地组织伊拉克负责人扎卡维其实是拉登除掉的,因为扎卡维在伊拉克境内组织发起了很多袭击什叶派穆斯林的暴力行动”。
我们在大马士革停留时,也碰到了一位明显是什叶派穿着的穆斯林,在问其这一问题时,他就跟我们说“千万不要说什么什叶派、逊尼派,这很危险,我们都是穆斯林”。
访谈现场照片
准确的说是以色列和真主党之间的冲突
[顺便少尉]:嘉宾:为什么说是黎以冲突呢?黎巴嫩政府军根本没有参战,难道嘉宾认为真主党可以代表黎巴嫩吗?
【程刚】:我想之所以叫黎以冲突,是为了简单明了。当然,到目前为止,这个冲突准确的说是以色列和真主党之间的冲突,而不是以色列和黎巴嫩两个国家的战争。真主党在黎巴嫩有一定的民众基础,它也是黎巴嫩的执政党之一,在内阁中也有部长,议会中也有席位。但是,真主党不能完全代表黎巴嫩。刚才,我说到黎巴嫩大的宗教派别就有好几个,真主党只是其中之一。我要强调的是,对于一个支持真主党的黎巴嫩人来说,真主党本身可能比黎巴嫩这个国家更重要,这是他们的一个特点。
[若耶]:请问两位嘉宾:黎巴嫩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如何??他们的精神状态怎样?他们对未来有什么看法?
【谷棣】:在首都贝鲁特大家的生活还是很有秩序的,但是最近由于汽油短缺在很多加油站都排起了长队。最惨的应该说是黎巴嫩南部,大批百姓被迫逃离家园,有的因为没有钱,只能留在当地。比如我们去了7月30日被以色列空袭的加纳村,到了被炸现场,当地人说被炸死的近60名平民就是因为没有钱才集中到一座三层楼的建筑中,他们本来认为那里很安全,结果遭到轰炸,死伤惨重。逃难的百姓,黎巴嫩政府也给予适当的安置,有一些人住在学校里,有一些人被志愿人家接走。
在大马士革我们还了解到很多从黎巴嫩逃难出来的人,被安置在大马士革的中小学校中。现在,叙利亚和黎巴嫩的中小学都是放暑假,但由于这场战争何时结束大家都不知道,所以,开学日期现在也定不下来。
[大灰猫]:请问嘉宾:真主党和台湾当局密切交往,意在如何?
【谷棣】:这位网友一定是看了我们《环球时报》这两天报道这条消息。今年春天的时候,台湾的“个别政要”曾经秘密到黎巴嫩搞一些“小动作”。他们本想将这些消息不“公之于众”但真主党的网站不客气的把台湾的这些“小动作”给揭露出来。我们感觉这说明台湾某些政客为了达到“台独”的目的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冲突的每一方对中国都没有什么意见
[风里来,雨里去]:嘉宾,你说实话,根据你的切身经历,黎巴嫩人和以色列人,究竟谁对我们好?
【程刚】:如果是说对中国人,我曾接触过的黎巴嫩人和以色列人,对我都挺好,很热情。看得出每一方对中国都没有什么意见。
【谷棣】:先说黎巴嫩吧,我们中国人到黎巴嫩的比较少,华侨华人也不是很多。日本和韩国人到黎巴嫩旅游的多,菲律宾、斯里兰卡人到那里打工的多。所以,和其他一些中东国家一样,当地老百姓看到我们都会先问“你是日本人吗?或者韩国人吗?再或者是菲律宾人吗”第四个才会问到“你是中国人吗?”这说明中黎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还不够,但即便这样,我们不能忽视一个现象,那就是中国的商品给黎巴嫩百姓带来了很多便利,我们在地中海沿岸采访了一家名为“中国商城”的大商店,那里有七千多种中国商品,其中有的我们在中国都没有见到。这些商品很受黎巴嫩人民欢迎。还是碰到一些到中国做生意的黎巴嫩人,他们说到义乌、深圳、广州、北京、上海都充满的羡慕之情,特别是一些商人们说“非常喜欢广东菜”。这场战争给商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因为黎巴嫩港口已经封闭,他们的货进不来。
至于以色列,我们民间的交流也很多。在战争爆发前,我注意到我们驻以色列使馆搞了一次“中以友好宴会”,以色列副总理、外长都亲自出席这次宴会,说明非常重视两国关系。目前,在以色列还有很多中国人,我们也希望他们能够注意安全。
[郑华淦]:我想问两位记者一个私人问题:你们中有懂当地语言(或以色列语言)的吗?采访时有无语言障碍?
【谷棣】:我们两个人中,谷棣我是北大毕业的学的就是阿拉伯语,曾经在中东很多国家工作和生活过。程刚是复旦新闻系毕业的,英语也不错。我们这次没有去以色列,另外我们国家会希伯来语的人也非常少。采访中没有问题,甚至在回国的飞机上程刚还和我讲了十好几个他新学的阿拉伯语词汇。
[若耶]:请问两位嘉宾:黎巴嫩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如何??他们的精神状态怎样?他们对未来有什么看法?
【程刚】:我曾经在轰炸声中问过一个黎巴嫩人,“你们怕吗?”他回答“怕?要知道我是黎巴嫩人,这里都乱了几十年了,我们一直在这样的状态中生活,没有黎巴嫩人害怕这些。”确实,在黎巴嫩几十年来一直动荡不断,他们似乎真的很习惯这样的生活。在贝鲁特,尽管以色列对南区的轰炸非常猛,但似乎只是没有了旅游者,很多地方正常应该有很多人的,现在却空荡荡的。但是,贝鲁特人晚上照样会活动到深夜,两三点钟街上的小吃店里人还是很多。有一个很特别的现象,黎巴嫩乱了几十年,但黎巴嫩的货币是非常稳定的,这也说明黎巴嫩人很善于在混乱状态中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对于未来,大多数黎巴嫩人希望都是和平,这个国家自然条件太好了,只要和平一两年,他们的经济就能恢复到很高的水平。说一个最简单的,贝鲁特街上跑的,全是好车,奔驰、宝马非常普通,连宝时捷在这个很小的国家里,都有很大的专卖店。另外,在稍稍远离冲突的地方,人们傍晚的时候都到家门口喝茶、喝咖啡,似乎冲突跟他们没有任何关系。当然,在战火最猛的地区人还是基本跑光了,而且据说黎巴嫩的富人和那些有办法的人,现在都已经跑到国外了。公开的数字是大约有四分之一的黎巴嫩人,离开了自己的家。
黎巴嫩百姓的生活受到了致命性的打击
[一天一地一广仔]:请问嘉宾,人们说这一次中东危机具有致命性,你们是怎么看的?
【谷棣】:从目前来看,这次危机如何结束还很难说。我们感觉真主党和以色列都依然强硬。特别是真主党武装,用以色列人的话来说是他们历史上碰到军事实力最强的阿拉伯武装。以色列外长上周也表示过,如果现在停火就意味这真主党的胜利。我个人觉得,黎巴嫩百姓的生活受到了致命性的打击,特别是南部地区的百姓,我们看到南部很多村庄和城镇已经是空荡荡的了。很多地方被炸成一片废墟,可想而知,重建工作将非常艰巨。
[非如此不可]:两位都是曾经身处战地的记者,能否介绍一下这次黎以冲突中的伊朗因素?
【谷棣】:刚才打了一个比喻是这次黎以战争是一个国家队和另外一个国家的俱乐部队的比赛,以色列这个国家队应该说是得到了美国的支持。而美国和以色列也一再声称,黎巴嫩真主党的武装得到了伊朗和叙利亚的支持。这让人感觉似乎这个俱乐部的后台老板是伊朗人。 当地一些逊尼派的百姓认可美国和以色列的这种说法,他们说“真主党这次向以色列发起袭击,是在执行伊意图试图缓解伊朗核问题给伊朗带来的紧张和压力。
[番薯仔七世]:开战之后,从各大论坛的反应看,中国民众普通同情以色列,请分析一下原因。
【谷棣】:由于一直在外采访没有太留意国内论坛的反应,但是我们从黎巴嫩当地的报纸来看,作为交战一方他们能够做到非常客观和公正,在报道黎巴嫩百姓被以军炸死炸伤的惨景时也会拿出一定篇幅来报道以色列北部一些城市受真主党袭击的情况。
[天象仪]:嘉宾,让我看,中东是根本不可能和平,因为这不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如果和平了,美国就没有理由插手中东事务了。以色列始终是美国插手中东油库事务的左勾拳。它的右勾拳曾是萨达姆,现在萨达姆已经抓起来了,以色列的作用更明显了。你们觉得如何?
【程刚】:这要看从哪个角度来分析了。假设没有美国,是不是中东就会和平?恐怕谁也不能给出这个答案。从美国的角度说,对于中东这样一个具有全球战略意义的地区,要说它完全不介入,那它就不是一个全球性的大国。但问题是,美国试图用所谓的民主来改造中东,造成的文明冲突看起来是无法调和的。在中东我们确实感觉到很多人把美国比作历史上的十字军,希望阿拉伯世界能够出现萨拉丁来打败它。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因素还有很多,像伊拉克现在的局面很混乱,有一些观察家认为,有可能陷入内战;还有伊朗问题;还有阿拉伯世界内部的团结问题等等,中东和平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次采访中难忘的情景还是很多的
[赫邦]:欢迎两位战地记者胜利归来!本次采访最有令你们难忘的情景甚什么?
【谷棣】:难忘的情景还是很多的。比如,我们第二次去黎巴嫩南部采访途中,看到很多挂着白旗的南部老百姓逃难的车,其中程刚拍了一张照片让我很受感触,现在已经将其放在我的MSN显示图像上,画面中记载了一群逃难的黎巴嫩妇女坐在一辆皮卡车的后面,正中的那位戴着头巾黎巴嫩少女眼睛中充满了对战争的恐惧和不满。还有,我们到了黎巴嫩的第二天就去了贝鲁特南郊真主党活动的总部,那里已经被炸一片废墟。其中,在废墟中我看到一个玩具绒毛熊,还有一辆玩具小卡车。当时有一位西方记者跪在地上拍摄这些儿童玩具,我想我的心情是和他一样的,一定是在想,这些玩具的小主人现在哪里?我这次带回很多当地的报纸和杂志,其中有很多被炸死、炸伤的都是儿童,上面的图片惨不忍睹。
[一天一地一广仔]:请问两位,你们是否也关注黎以冲突背后的大国博弈?这场冲突会对国际关系变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程刚】:黎以冲突背后的政治博弈,远远没有到最关键的时候。现在媒体上报道的各种事情都还比较表面,有些背后的影子还没有直接走到前台来。也正因为如此,究竟这场冲突会给国际关系,尤其是大国的利益格局带来什么影响,现在还不好说。作为报道国际问题的《环球时报》,我们当然会一直关注下去。
【谷棣】:“大国博弈”我觉得一方面是指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在中东的博弈,另外,也包括伊朗、叙利亚等地区大国与西方的对抗。美国的心态大家都非常清楚,这里我想说一下叙利亚的情况,这个国家处在阿以冲突最敏感的一个位置上,到目前为止一直不将自己卷入。还有法国所代表的欧盟,也试图在这场冲突中发挥自己的外交作用,但可以感觉到阿以问题包括伊朗核问题,欧洲外交介入更多是“表面文章”。真正需要付出实际行动的是美国。
黎巴嫩百姓曾经对赖斯访问黎巴嫩和以色列抱以厚望,当时他们以为战争经过美国国务卿的这次突访能够在一周之内结束,但是他们非常失望,对美国在中东的所谓“新中东”政策有了更新的认识。至于对国际关系的变化,个人觉得,只会加深阿以之间的矛盾,加深中东国家对美国的不信任。
[船山石]:我觉得如果不爆发大规模战争,中东困局基本上无解,嘉宾同意我的观点吗?
【程刚】:我们当然希望中东问题能够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但是复杂问题要通过谈判来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一定需要漫长的时间。也许可以借用一句话,“相信下一代人的智慧比我们这一代人要高”。在我们采访中,确实能够感觉到在孩子们身上有这种希望之光。
[hpty]:请问嘉宾:美国没有对此次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进行直接配合?是否和其在伊拉克战争受到削弱有关?
【谷棣】:我们注意到当地的报纸和老百姓都在谈论美国给以色列的武器又到了。这说明,阿拉伯人坚信美国在军事行动上是支持以色列的。目前,美国在陷入伊拉克这片泥潭中,也希望能够借助黎以战争转移世界舆论的注意力。我们从当地的电视节目中明显感觉到这一点,西方电视台几乎是通篇的介绍黎以之间的战事,似乎说明大家对伊拉克发生的事情已经不那样注意了。
战火对整个石油市场还没有带来什么影响
[湖南土匪]:嘉宾:黎以冲突爆发以来,对中国的国内有何影响?会影响到我们的石油企业么?从而导致油价再度上涨?
【程刚】:黎巴嫩和以色列都不产油。目前战火还没有波及到更大的范围。黎巴嫩的油价因为以色列的封锁在上涨,但好象对整个石油市场还没有带来什么影响。
[李晶]:这句点评怎么样,还有,对于可能的战争升级怎么看,比如以色列是否会使用大规模杀伤武器。
【谷棣】:到目前为止,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包括空袭和地面进入真主党活动区域。可以说,以色列的军事行动还是保持一定的克制,也在尽量避免伤及无辜,当黎巴嫩媒体曾说“以色列这次除了核武器和化学武器没有用,其他都用了,甚至包括间谍部队及利用阿拉伯人做内奸来寻找真主党武装的活动地点。
目前,战争仍局限在黎巴嫩真主党和以色列之间,没有出现局势扩大化及伊朗、叙利亚等中东地区国家卷入其中。
[船山石]:我觉得如果不爆发大规模战争,中东困局基本上无解,嘉宾同意我的观点吗?
【谷棣】:这个问题我们也曾经考虑过,但是,从这次亲身到黎巴嫩、叙利亚采访,能够明显的感觉到,当地人对和平的渴望。中东已经经历过数次多国参与的战争,其中,有当时美俄两大超级大国从中博弈的痕迹,也有阿拉伯国家希望通过巴勒斯坦问题恢复民族统一的想法,但战争没有解决中东的困局。包括这次真主党的行动,当地人也说“真主党完全可以利用政治手段对抗以色列,而不是采取军事手段。”
[一天一地一广仔]:不知道两位在此次采访之后是否还要继续前往黎以冲突前线采访还是有其他新的任务?
【谷棣】:我们这次办理的是到黎巴嫩的多次出入境签证,根据战事的发展,我们还有可能返回黎巴嫩,同时我们到叙利亚也做了办理到伊朗和伊拉克的签证准备。《环球时报》近期也向古巴派入记者,这说明我们很想利用自己的记者到新闻的第一线去为读者更多的从现场报道,他们关心的问题。
[想唱就唱]:嘉宾,据报道以色列称真主党幕后是伊朗、以此缓解伊核问题压力,您分析是不是这样的?
【程刚】:这一点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真主党是一个什叶派的政党,背后有什叶派政治实体的强大支持,包括财力、培训、武器,很多都是来自外国的。很多分析认为,真主党和以色列的冲突还没有到最高潮,也是因为在8月底伊朗核问题的关键时刻,真主党很有可能作出更大的动作。
[郑华淦]:请问嘉宾:美法停火协议为何遭到黎巴嫩政府、阿拉伯国家外长紧急会议的拒绝?
【谷棣】:我个人觉得,主要是黎巴嫩政府和阿拉伯国家普遍认为,美法的停火协议一是偏向以色列,二是操作起来有很大的难度。目前,最主要的是向以色列和真主党施加压力要求他们尽快停火。
黎以这次战争仍是阿以问题的延续
[bpmf]:您好嘉宾:您是否认同这次战争是伊拉克战争的延续,本质上是文化的冲突?而不仅仅是利益的冲突?
【谷棣】:应该说这次战争不是伊拉克战争的延续。因为伊拉克战争主要是美国借着反恐的名义来推翻萨达姆政权,而黎以这次战争仍是阿以问题的延续。其中有文化冲突的因素,但也是历史矛盾的产物。
[北京深蓝]:嘉宾,五星红旗在你们在战区采访对于你们意味着什么?是不是有你们的护身符的作用?
【谷棣】:我们两次到黎巴嫩南部最危险的地区采访,都带上了五星红旗,我们了解到驻黎巴嫩使馆在几次撤侨行动中也在租用的汽车上挂了国旗。这说明五星红旗代表着我们中国。也可以说是在海外中国的象征。
[一天一地一广仔]:请问两位,这场冲突会使黎巴嫩的国力出现怎样的倒退?据报道黎巴嫩总理称以色列正在“使黎巴嫩倒退50年” ?
【谷棣】:这场战事已经给黎巴嫩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黎巴嫩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地中海沿岸国家。被人称做“中东瑞士”黎巴嫩首都贝鲁特被人称做“中东巴黎”从这些称誉中,我们可以看出黎巴嫩给世界人民留下多少美好的印象。但是目的黎巴嫩旅游业完全瘫痪。 还有这场战事还对地中海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以军炸毁的黎巴嫩南部的一个发电厂大量石油导致泄露已经污染了地中海沿岸,治理这些污染将要花费很长时间。
[?|?L51]:两位嘉宾:阿拉伯人和犹太人自上帝那年头就做下仇了,上帝都解决不了别人能解决?看看《圣经》就明白了。
【程刚】:我确实也有类似的感受。宗教的冲突用世俗的逻辑是理解不了的。但是,在戈兰高地我看到这样一种图景,没有任何自然障碍的同一片土地,那边矗立着以色列风力发电厂高大的风架,这边就是叙利亚比较穷困的村庄。同样是人类,就因为宗教信仰不一样,他们就要永远结仇下去吗?人和人的差别,真的有那么大吗?
[船山石]:嘉宾,黎巴嫩有多少人信仰基督教?我还以为伊斯兰国家都只信仰一种宗教呢。
【程刚】:以前在黎巴嫩信仰天主教的人超过一半,主要是天主教马龙派,他们的人是最多的。后来,政府采取了一些巧妙的措施,鼓励信仰天主教的人移民到国外。马龙派才成为国内的第二大派。
[巴理]:台外长今年密访贝鲁特,会见真主当魁,你们不清楚吧?
【谷棣】:您可以看这两天的《环球时报》在“台湾”版已经报道了相关消息。说到真主党也可以谈谈我们这次战地采访的最大遗憾。就是没有采访到真主党的高层负责人。真主党在当地的活动非常神秘,我们问了很多老百姓,他们都说没有见过他们。当地的报纸和电视中都没有他们的图象,据说,这是因为真主党担心有以色列的间谍通过这些途径给以色列提供情报。真主党控制的灯塔台开战初期就被以军炸毁,但是,他们的节目一直在播,这也说明真主党的实力。
【程刚】: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聊天,希望下一次我们还能去真正的新闻一线,到时候再和大家分享感受。
【谷棣】:非常感谢大家的提问,也感谢人民网强国论坛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
嘉宾简介
程刚,《环球时报》记者,41岁,曾踏访中俄边界的黑瞎子岛,多次前往中国西部及西南边界,并曾在台海中线采访。就在前往黎巴嫩的前一周,他还在中印刚刚开放的乃堆拉山口实地采访。
谷棣,《环球时报》记者,33岁,在约旦使馆工作时经历了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曾9次进入叙利亚,数次前往黎巴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