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乳山市委员会 刘坚
大科学时代为什么尽出小科学家?中国建国五十多年来为什么至今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什么在20世纪中期以后,我们鲜少有足以傲视世界的大师级的学者出现?为什么我们需要和谐?为什么不要消灭“水火不相容”?
8月6日,温家宝总理到解放军总医院去为95岁高龄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祝寿。在与季老谈论中,温家宝说:“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学术民主。”
温家宝举例说:“中国历史上的先秦、魏晋南北朝,出了不少大思想家、大哲学家,重要的一条是思想解放。我们要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此前,胡锦涛总书记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中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概念--和而不同。这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个法则,当然也是发展和繁荣科学教育、思想文化事业应当坚持的一个法则。
追寻古今中外的历史,无论是哪一个时代,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方,凡是思想文化事业繁荣的,都是坚持了"双百方针"的。例如,北京大学最为繁荣的时代,是蔡元培任校长的时候,他所始终不渝坚持的就是“兼容并包”的治校方针。对于当时水火不相容的新派和旧派,他都诚心诚意地予以扶持,甚至刚刚写完支持新派的文章,又应旧派之邀,去认认真真地写一篇与旧派观点相符的文章,尽管骨子里他是新派。这样,使得在学术上争得“你死我活”的、看似“不共戴天”的、“格格不入”的两派竟能和谐相处。更为重要的是,学术争鸣营造了思想文化和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肥沃土壤。
鲁迅先生说过,要产生天才,就必须有天才生长的土壤。今天,我们要建设自主创新型的国家,就不仅要在科学技术上创新,而且要在思想文化上创新,在教育上创新,没有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创新,就难以有科学技术的创新。中国自1949年建国五十多年的历史至今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不能不说是十三亿中国人的悲哀。中国在今天的大科学时代为什么尽出小科学家?中国在20世纪初诞生了鲁迅、郭沫若、巴金等一大批足以傲视世界的思想文化界的巨擘,但是自建国以后,就鲜少再有可以与大师名字相匹配的学者出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没有包容,就没有争鸣;没有争鸣,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学问、学术。如果所有的学术刊物、理论频道,都不断去发表一些永远没有一点错误,而只是老生常谈的,了无新意的文章,如果所有的学者都是思想高度一致,那么“学术”不就成了孤零零的“一棵树”了吗?学问不就成了“有学无问”了吗?
和谐社会,从心开始。学术繁荣,心放开始。没有什么不放心的,没有什么不可以心放的,哪里有心放,哪里就有放心;哪里有放心,哪里就有心放。这正是在一切领域,包括思想文化领域确立诚信机制和健康发展机制的真正法则。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被铁的事实印证了的道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不仅是我们需要的经济发展的环境,而且也是我们迫切需要的思想文化、科学教育事业发展的环境。
这的确是一个心放的时代,是一个包容的时代,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如果说心放仅仅是一个学术教育品牌的话,还不足以概括出这个时代的特征,它是每个人的特征,标志着人的全面、充分、自由发展的特征,而这一人的本性的迸发,需要和谐的文化,和谐的环境。我们不是正在建设这样的文化和环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