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网信首页 > 名人 > 名人访谈 |
华裔校长杨祖佑谈攻略:八年内五获诺贝尔奖的大学 |
www.wx216.com 2006-07-17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陈斌 |
|
|
|
【收藏此页】 【大 中 小】 【打印】 |
|
昨日(7月16日)上午,当八年内五获诺贝尔奖的大学------美国加州圣塔巴巴拉大学的华裔校长杨祖佑开始讲演的时候,台下的数十位中方校长显得尤为专注。在中国,许多大学校长的心中都有着一份放不下的诺贝尔奖情结,昨天的听众显然也是冲着这个答案而来。
在本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剑桥、斯坦福、耶鲁等名校光环十足。与它们相比,圣塔巴巴拉大学只是一所不起眼的学校。但就是这所不太知名的大学,却从1998年到现在获得了五个诺贝尔奖,并成为美国十年来排位提升最快的高校。
集中资源不滥设学院
杨祖佑表示,攻取诺奖首先需要集中资源,不滥设学院。高校增加一门新的专业,应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可行性研究和社会调查,需要做充分的准备。师资配备、设备增添等工作,只要一项不到位,就不应盲目增加。
“我刚去的时候,当时学校正准备新设立一个法学院,资金也已经都到位了。”据杨祖佑介绍,在经过调研后发现,即使不断努力,法学院在五年内最多也只能排进全美前100名。“与其这样,还不如把这块资源用来发展更适合我们学校的环境学专业。”而之后的事实也证明,杨祖佑的这个决策是明智的。
杨祖佑表示,现在部分高校开设新的专业非常方便,只要认为哪个专业吸引眼球、能赚钱,便予以开设。这样造成了资源分散,特别拔尖的成果就不容易出。
招募“准诺奖人才”
如何发现这些“准诺奖人才”呢?作为一名数学家出身的校长,杨祖佑的心中有着清楚的盘算。其通过各学科圈子内有威望专家的评价,发现了一批有潜力获取诺奖的人才。但这些“准诺奖人才”又是如何招募来的呢?对于一所不具声望的大学,有什么理由能够吸引他们?杨祖佑表示,招募这些高端人才其实并不是解决一个人的问题,而是要为他创造一个团队。为他们配备最好的助手和最好的博士生就是非常有用的一招。
除此以外,校长还需要多和这些学者当面沟通。杨祖佑举了“三顾茅庐”的例子,他们在招募一位日本专家的时候,特意请人研究了日本文化,以便双方更好地交流沟通。而这些来自校长的诚意也都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
校长话题
教授不能因忙课题而疏于指导学生
据新华社电参加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中外校长一致认为,“大学教授应该重视科研课题,而且必须有科研课题。”但他们又几乎同时强调,不能因忙课题而疏于对学生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应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引导、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说,大学教授申报课题虽然耗时耗力,但这对教学和科研都是必要的。教学是教授的天职,可是一位大学教授如果没有好的实验设备和课题,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教授本人和学生的科研水平都难以提高。“通过科研项目来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创新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说,科研和教学应该把“培养人才”当成共同目标。如果争取到项目后,教授只是把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来使用并从中获利,而不是在过程中进行指导,那就偏离了主题。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名誉校长罗德里克?弗雷泽也表示,大学教授一定要争取科研项目,关键是要看他把精力放在有市场价值和经济收益的研究上还是追求知识、培养学生的课题上。在葡萄牙,大学教授也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竞争科研经费。为此,里斯本大学专门成立“中央研究室”,帮助教授申请项目资金,让教授有更多的时间指导学生。校长安东尼奥?诺沃阿说,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咨询是大学教授的一项重要使命。 | |
|
【 关闭本页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