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24日,李德彬到邳州市人民法院任党组书记、院长。
他21岁离开军营时,就被分配到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从法警干起,先后做过书记员、审判员、庭长等职。从他22年的法院工作实践中,人们看到了一个单位负责人应具备的素质:敢于负责的工作态度,果断决策的工作作风,严于律己的思想品格和不畏困难的奉献精神。
铁肩担重任。春风五度,邳州市人民法院面貌大变。一个公正、廉洁、高效、文明的法院风貌展示在人们面前:邳州市人民法院被评为江苏省文明法院、“两庭”建设先进单位、行政审判先进集体;徐州市人民满意政法单位、优秀基层人民法院;邳州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纪检监察工作先进单位等等。这个法院所领导的碾庄法庭被评为江苏省最佳人民法庭,这个法院的法官冯遵亚被评为江苏十佳法官。李德彬院长被评为徐州市人民满意政法干警,徐州市优秀基层法院院长,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为他荣记三等功、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为他荣记二等功。五年来,李德彬院长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又一份满意的答卷,赢得了人们的崇敬和信赖。
一
以前的邳州市人民法院是不怎么令人满意的。李德彬对这个法院混乱的局面也是了解的,他曾在这个法院挂职锻炼过一年。到这个法院任院长,可以说是受命于危难之时,凭着20余年法院工作的实践,他以新的观念、新的视野、新的胆识和新的举措去构筑邳州市人民法院的新形象。
上任不久,李德彬便主动向市委等四套班子领导及信访、公安、检察等部门广泛征求意见,召开座谈会,走访了全市24个镇的党委书记、镇长及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院设立了意见箱,聘请了14名院风监督员,在每年的市人代会期间派出中层干部随团听取代表们的意见,并及时落实、反馈。在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的时候,李德彬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身上存在的问题好比是这个人身上长了一个疖子,只有揭开了,知道了疼,除掉了里面的脓块,才会使自己的肌体健康起来。”正是这种诚恳,使他获取了许多第一手资料,从而打开了局面,使法院工作的开展更加有的放矢,并走出了一条清晰的发展之路。
李德彬坚持以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多管齐下,力求实效。他针对全院低沉的士气,召开全院大会,开展集体谈心、交心,提出了“树正气、有朝气、讲和气、立志气”的口号,号召干警面对不正之风要保持浩然正气,精神状态要保持蓬勃朝气,善待百姓要保持文明和气,对待工作要保持争创一流的昂扬志气。正是这“四气”吹活了法院这潭封闭了多年的“死水”,法院面貌焕然一新,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2002年,在树立“四气”新型院风的基础上,他根据法院的实际情况,适时提出开展“树立法院形象,提高审判质量和转变工作作风”的“三项活动”。从抓法律文书质量入手,提倡和培养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开展了庭审观摩、案件质量评比活动,提高审判人员业务水平和案件质量,并逐步形成了以抓立案和执行,带动其他各项审判工作开展的“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格局。同时,他把戒奢从俭作为切实转变作风、树立法院新形象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带头节俭,率先垂范,严格管理,把有限的资金充分服务于审判。这一年,仅车修、招待等费用比2001年就节省了136万元,而干警的奖金、福利等却翻了一番还多。干警的精神面貌,法院的对外形象,都有了根本性的好转,法院队伍建设在全徐州市法院系统排名总分第一。这第二步使邳州法院各项工作驶上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当年,他被评为徐州市“人民满意政法干警”,徐州市中院为其记三等功一次。
作为第三步的2003年,为了把工作开展得更加扎实、更加到位,李德彬经过深思熟虑,将案件质量、廉政建设、调研宣传、裁判文书、执行工作、争创文明法院等10项重点工作细化为“十个确保”,作为硬性考核指标,并成立六个督查组,层层监督,月月调度,一着不让,强力推进。明确的目标,得力的措施,大大激发了全院干警的工作热情,最终实现了十个“确保”,邳州法院也由此完成了从“大乱”到“大治”的转变。这一年,他被江苏省高院荣记个人二等功。
让制度“说话”,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率,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绩,全面推进正规化建设。2004年,他亲自主持重新修订和完善了包括思想政治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审判执行考核、广泛接受监督和行政后勤管理等46项规章制度,把全院各项工作全部纳入制度化管理的框架,用制度管人、管事,法院进入了正规化发展的轨道。从此,这个法院成为全徐州市法院系统的先进,他本人由此被评为徐州市优秀基层法院院长。
加强“两庭”建设、改善执法条件,是保证审判工作顺利进行、推进法官职业建设进程的重要条件。而邳州法院机关和人民法庭办公审判用房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实审判工作的需要。李德彬到任不久,即与党组一班人认真研究分析,结合邳州社会发展和法院实际,确立了“一手抓审判,一手抓建设”的指导思想,把“两庭”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促进和保障法院改革、加强审判工作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为此他付出了心血,付出了汗水,也付出了健康。为了考察设备,早晨尚在杭州,晚上就赶到了北京,马不停蹄地奔波,恰巧在“非典”来临之前,将所有项目考察完毕,没有影响工程进度。一座14800平方米的审判大楼拔地而起,并投入使用,成为邳州市标志性建筑之一,碾庄、官湖两个分别为1200平方米的人民法庭也成为苏北人民法庭中的亮点。由于他果断拍板,仅征地和材料差价两项,就减少支出达1000余万元。
二
李德彬身为一院之长,在各个方面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并善于用自己的身教与同志们交流、沟通。他为人处事有自己的“信条”。他经常说,“一个领导干部只有对自己要求严了,才好去管理别人,你说话别人才会听;一个人做任何事情不需要别人表扬,但最起码不能让别人去戳你的脊梁骨!”他制定工作目标、研究工作方案的原则以及管理方法都十分实在,也十分简单,那就是:“蹦起来,摸得着”和“嘎伙计,过日子”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性格刚强,但他在工作和生活中又特别能容人、体贴人。正是他这些实在的语言、朴实的做法,影响着干警,带动了干警,使全院上下团结一心,富有极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他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邳州法院新的审判办公大楼虽然已经投入使用,但因资金紧张,中央空调往往不能保证正常运转,冬天冷得要死,夏天热得要命,好心的同志劝他在办公室里装部空调,他愣是不同意。他说:“我要是装了,其他同志的房间怎么办,钱从哪来?这样做不利于我们的管理”虽然他自己的办公室里没装空调,但却把自己宿舍里的空调安装在了干部值班室里。
他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无论在公务活动中,还是在个人生活中,李德彬院长都严于律己,自警自励。清廉,在一些领导干部那里是个标准,在他那里则是一种习惯。他一向艰苦朴素,克己奉公。他认为,形象问题是一个综合的信息,是领导干部处理和对待大事、小事在群众中产生的效果而引起的反馈,关系到干部的威信和声誉。到邳州市工作后,听说有些干警出入高档洗浴中心,给法院的形象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于是他便给自己订下了“四不”的规矩,即不进洗浴中心、不进娱乐场所、不进荼艺馆、不进高档美容美发厅。由于他的影响,这几年,社会上对法院干警这方面的反映已经完全杜绝。
他要求从严,“铁腕”治院。针对历史遗留的问题,敢于碰硬,果敢决断。有人恫吓他,扬言要他一家三口活不过春节,他没有退却,他告诉大家,“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封杀住歪风邪气,治理好邳州法院”。全院干警对他的勇气都十分敬畏。仅2002年一年就有12名干警因历史遗留问题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其中2人被调离法院,遏制了歪风,弘扬了正气。
他廉洁从政,严于律己。有些施工队为了能做到工程想法设法要“表示”,总是被他严辞拒绝。有家公司中标后,硬是送给他5000元钱,两条好烟,两听好茶,均被他交到了纪检监察室。但每当中秋、春节来临之际,他却带着慰问品到工地上去看望建筑工人。对有些同志为了谋求某种利益给他送去的钱物,他坚持做到能退则退,不能退的上交。正是由于他的正气发挥了模范作用,2003年以来,邳州法院没有一名干警再受到过任何处分。
他深爱自己的家庭,但他对家庭的歉疚太多。2003年初,爱人单位减员,一向不给他添麻烦的妻子想请他托人做做工作,而他没有去,妻子被减员了。国庆节前,妻子因病住进医院手术,他把自己的姐姐请来照顾,自己不声不响地继续坚守岗位,即使在假日期间,仍与基建办的同志一道外出考察工程材料。他自己心脏不好,到邳州法院工作以来,几乎没有睡个囫囵觉,每逢双休日,也是经常不回家,即使是回家一天,也往往是坐在沙发上就进入梦乡……。由于长期的辛劳,他经常出现胸闷,心脏和大脑供血不足,先后两次晕倒,大夫让他住院,他坚持不肯,仍不知疲倦地工作,一直让家人放心不下,以致于妻子偷偷地来看望他。
三
他注意关心干警,尽最大努力为干警解决后顾之忧,用真心取得全院干警的理解支持。由于历史原因,许多法官的职级待遇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他上任后,积极与市委协调,取得了市委的理解和支持,3年的时间里,他先后为38名干警落实了职级待遇,有20名干警被提拔使用,对83名干警的工作岗位进行了调整。百多名名干警的邳州法院,在3年之内如此大幅度的人员提拔、调整,竟没有出现过一封告状来信,说明了他的公心。
邳州法院面向全国招录了九名大学生,他们来自甘肃、河南等地,李德彬对他们关心备至,不仅经常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还自己掏钱为他们购买蚊帐,添置被褥,使他们感到家一样的温暖。官湖法庭的书记员吴云霞家在外地,李德彬在南京学习期间,听说她要结婚的喜讯,专程赶来为她送行。无论是甘肃籍的大学生李晓东,还是河南籍的大学生韩涛,只要是听说这些大学生的父母来了邳州,他准要去看望他们。这些同志的父母得知自己孩子的情况以后,都非常感慨地说,“有你这样的院长当家,我们放心”。
一些家住农村的当事人没有多少文化,李德彬每一次都是耐心地听他们讲、仔细地记,认真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对于经济上特别困难的当事人,他还主动地掏出钱帮助他们解决中午吃饭和返程的困难。对行走不便的当事人,他把接访的地点放在当地。3年多来,他接待和处理的来访来信已经无法统计。他多次亲自主持召开听证会、解决疑难案件。
邳州市燕子埠镇地处苏鲁两省交界,地理条件恶劣,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十分困难,是出了名的贫困镇。一些失去双亲的孤儿生活更是难上加难,失学、辍学现象相当严重。李德彬得知后,主动与市妇联及燕子埠镇党委政府取得联系,并号召全院干警奉献爱心。每年“六一”节,他都要带领法院干警来到燕子埠镇开展帮扶助学活动。仅他个人先后就拿出1600元工资捐助给孩子们,鼓励他们重返校园。在他的带领下,法院许多干警也分别与孤儿们结成帮扶对子,纷纷向孩子们捐助钱款及学习用品。目前,邳州法院已资助20名失学儿童和孤儿。碾庄镇的刘氏兄妹的母亲十年前将其父亲杀害后被处极刑,日渐长大的兄妹面临辍学,李德彬和干警们得知后,又一次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并在法庭为兄妹俩建起了“爱心之家”,演绎了一段“法律无情法官有情”的佳话。